![]() |
【引言】“大众”在现代文艺批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大众化”讨论开始,一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它一直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关键词。假如对此段现代文艺的发展历程做一简单考察,轻易就可拈出诸如“大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等由“大众”修饰组合而成的文艺词条。然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话上的讲话》发表后,“大众”却逐渐销声匿迹,渐次退出人们的文艺视野,而与此同时,“群众”却异军突起,开始崭露头角,被赋予强势的语词批评权力。是否《讲话》对“大众化”问题的解决,已使“大众”黯然失色,失去其固有价值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抑或“大众”与“群众”的此消彼长隐含着什么玄机?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