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人们常用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来形容那些在事情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虽然也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相比事后的补救,人们普遍认为做好事前的准备更值得赞赏,所获得的结果也会更加积极。对于经常要面对各种压力事件的职业人群来说,有些压力源猝不及防,只能在它发生的过程中或发生后想办法去应对;但也有一些压力源是能够预期的,可以在其到来之前采取一些行动;又或者虽然无法预期,但能够通过自我成长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传统的压力应对理论和研究范式对于前一种应对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后两种着墨甚少。1984年,Lazarus和Folkman划分了问题导向的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和情绪导向的应对(emotion-focusedcoping),并认为应对过程的起始点是个体对于自身目标受到威胁的严重程度的评估。也就是说,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应对发生于压力事件进行当中或完成之后,是个体对于压力事件的反应,因此称为反应应对(reactivecoping)。反应应对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消极事件的事后处理,因此多年来相关的研究也集中于压力等负性领域。新世纪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应对这一概念也得到了扩展,在经典的反应应对之外,研究者们提出应对也可以发生在事件之前,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这一思想被称为前摄应对理论(proactivecopingtheory)。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