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通识教育与公民素养的关系再辩

通识教育与公民素养的关系再辩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通识教育与公民素养的关系不是一个新命题。文章旨在从时间流变、空间扩展以及个体社会化这三个向度上,重新揭示其间的关系。通识教育是纵向的时代发展,横向的世界交往,以及学生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必经之桥梁。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表述不尽相同,教育的目标、内涵、外延、职能、责任也会随时代发展而更迭汰变。但通识教育所发挥的中枢职能功用从来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如若疏漏或者偏颇,既会导致教育的失职,也会造成健康公民社会的缺憾。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公民素养; 大学教育;
引言:

【引言】当今人们大凡论及通识教育,往往意指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局部,一般只作为主体专业教育的基础或补充。这是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分流程度提升对院校教育作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院校教育对社会变迁所作出的回应。通识教育追根溯源要从博雅教育谈起,虽然其教育对象、教育范围在当时有着明显的阶层划分,但在教育内容上,基本上囊括了教育的整体或全部。最早的教育大都是博雅教育,而非博雅教育与其他专门教育类型的组合,其与现今倡导的通识教育在指向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关于这一变化,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归因分析,但其中有一个因素绕不开,那就是“人才”的向度。传统的教育,无论是西方的博雅教育,还是中国古代的儒士之学,都指向并服务于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人才”之培养。西方莫不过是“彬彬绅士”,东方莫不过是“谦谦君子”。原初的教育多以培养道德、情操、智慧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开始成为“人才”评价的核心评判指标,这似乎理所当然。

作者:
董云川;张琪仁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