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当今人们大凡论及通识教育,往往意指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局部,一般只作为主体专业教育的基础或补充。这是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分流程度提升对院校教育作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院校教育对社会变迁所作出的回应。通识教育追根溯源要从博雅教育谈起,虽然其教育对象、教育范围在当时有着明显的阶层划分,但在教育内容上,基本上囊括了教育的整体或全部。最早的教育大都是博雅教育,而非博雅教育与其他专门教育类型的组合,其与现今倡导的通识教育在指向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关于这一变化,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归因分析,但其中有一个因素绕不开,那就是“人才”的向度。传统的教育,无论是西方的博雅教育,还是中国古代的儒士之学,都指向并服务于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人才”之培养。西方莫不过是“彬彬绅士”,东方莫不过是“谦谦君子”。原初的教育多以培养道德、情操、智慧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开始成为“人才”评价的核心评判指标,这似乎理所当然。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