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比兴中的自然物象

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比兴中的自然物象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对某些学者而言,马来班顿体也许是马来世界和马来灵魂的完美镜像。班顿体是一种口头文学,它扎根于许多不同的族群中,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马来和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班顿体,其中有些文本直接录自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口述者,分析的重点是马来班顿体首联中对自然的偏爱是如何在土生华人班顿体中得到强调的。此外,强调自然比兴的这种手法是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冲突后产生的"镜像效应"。这两种班顿体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景象强调了当时与之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形成了班顿体独特的审美性。
【关键词】 马来班顿体; 土生华人班顿体; 自然意象; 自然物象; 镜像效应;
【基金】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课题资助项目(FRG0012-SS-1/2006-2008)
引言:

【引言】马来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特别文学类型是班顿体(pantun),它在马来群岛通过口头形式代代相传。学者们普遍同意这种看法,即我们“对于‘班顿体’这个词的原初意义以及班顿体的来源一无所知”57。某些东方学学者如Hans Overbeck、Richard James Wilkinson 和Richard OlafWinstedt等,试图将班顿体的源头追溯到印度和中国的诗歌传统,因为印度《箴言》和中国《诗经》(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里都有两个对句组成的四行诗。下面这首中国古诗选自L.CranmerByng翻译的《诗经》,与马来班顿体极其相似:

作者:
罗国安;沈紫娟;胡敏琦;杨晓雅;张德明
作者单位:
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