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鳃是鱼类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的重要器官, 其鳃丝承担主要的生理功能。在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 鳃发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重要过程, 其形态、大小、面积、数量和微细结构等的变化与鱼类幼体的生命活动、生长和存活等息息相关, 是鱼类器官发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鱼类鳃的发育对于仔稚鱼的呼吸、摄食和渗透压调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鱼类鳃丝超微结构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 如对虹鳟(Salmo irideus)、斑点叉 尾 鮰 (Ictalurus punctatu) 、 草 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 、黄鳍鲷(Sarus l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红笛鲷(Lutjanuserythopterus)和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等成鱼的鳃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但对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鳃发育的研究极少, 目前只报道了短盖巨脂鲤(Colossoma brachypomum )鳃的胚后发育、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幼鱼鳃呼吸面积与体质量关系[7]的研究等。卵形鲳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研究其发育生物学对该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卵形鲳鲹成鱼鳃的组织学研究和扫描电镜观察已有报道,本实验研究该鱼鳃的早期分化和发育, 以期通过鳃发育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为其仔稚幼鱼呼吸生理研究及组织、细胞病理诊断等提供参考资料。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