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水产科学 > 悬沙胁迫下熊本牡蛎的损伤及恢复

悬沙胁迫下熊本牡蛎的损伤及恢复

中国水产科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首先将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1000和5000 mg/L)悬沙中15d后,再将受试牡蛎转移到干净海水中恢复培养15 d,观察牡蛎的存活率,检测鳃丝中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鳃细胞DNA损伤情况和肌肉中RNA/DNA比率变化,探讨悬沙对牡蛎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沙暴露试验后,本研究所设悬沙浓度对牡蛎存活率几乎无影响,但当悬沙质量浓度≥500mg/L时,鳃丝中Na+-K+-ATP酶、SOD和CAT活性开始显著降低,鳃细胞中开始检测到明显的DNA损伤,反映牡蛎生长状况的RNA/DNA比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这些受损牡蛎经干净海水培养15 d后,检测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未恢复到对照组和低浓度悬沙组的水平。可见,较高水平的悬沙胁迫对牡蛎并没有产生致命的影响,依据常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如存活率并不能得出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分子细胞水平上的各指标就能比较灵敏地反映悬沙胁迫的影响。
【关键词】 悬沙; 熊本牡蛎; 酶活性; DNA损伤; RAN/DNA比率;
引言:

【引言】近年来, 各类涉海工程日益增多, 施工产生的悬沙以及风暴潮导致的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等均会造成局部海域悬沙浓度急剧增加。增加的悬沙不仅对该海域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影响,还会对水体中海洋生物的摄食、生长、繁殖甚至存活造成严重影响。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含量达到3 g/L 持续96 h 时,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生长速率降低20%~30%。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培养液中加入7~9 mg/ml 弃土悬沙时, 其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悬沙对鱼类的影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 根据其影响程度可分为致死效应、亚致死效应和行为影响3 类或14 个等级。然而, 悬沙对蟹类、虾类和贝类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王云龙等指出悬沙会推迟中华绒鳌蟹(Eroicheir sinensis)幼体蜕皮变态。李云等发现悬沙浓度高于500 mg/L 影响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摄食,导致其增重率下降。沈盎绿等报道高浓度悬沙胁迫下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鳃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且以往的研究多注重海洋生物对悬沙胁迫的响应,很少考虑由于工程竣工或悬沙随海流扩散和沉降,悬沙胁迫压力消失以后受损生物的恢复情况。

作者:
李云;沈盎绿
作者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