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水产养殖 > 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试验

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试验

水产养殖
Journal of Aquacultur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根据中华鲟子一代亲鱼个体大、体表有硬骨板等生理生态学特征,设计构建大型车载水箱运输系统(4.2×2.0×1.0)m,为防止运输途中鱼体与箱体产生碰撞,在水箱内壁加装泡沫板。运输试验在高氧、适温条件下开展(水温控制在8.9~9.8℃,溶氧含量为10.0~20.1mg/L),以氨氮含量指标作为水体可溶性有毒物质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开始6h时水体中氨氮含量已增至0.8mg/L,此时箱内运输水体更换1/2,再注入等量的优质控温水,换水后运输水体的氨氮降到0.2mg/L以下。经过16h长途运输,亲鱼成活率100%,转入暂养池后,亲鱼能够迅速恢复正常活力。研究结果证实运用该种水箱运输系统进行中华鲟等大型鱼类的长途运输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中华鲟; 子一代亲鱼; 长途运输; 水化学指标;
引言:

【引言】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在我国和朝鲜近海生长,在长江上游和珠江中游繁殖的大型洄游性鱼类。产卵洄游群体中雌鲟体长213~321 cm,体重120~410 kg。雄鲟体长161~264 cm,体重50~194.5 kg。人工淡水养殖12 年以上的中华鲟子一代亲鱼,其个体较大(体长150~280 cm,体重35~250 kg)。亲鱼在培育过程中,由于适时分池及开展全人工繁殖活动的需要,亲鱼的转运是一道重要工序。进行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在保证其100%存活的同时,还需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以尽量减少长途运输对亲鱼所造成的体内伤害,较常规品种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中华鲟运输质量的保证,主要是取决于运输技术,并要掌握运输中的注意事项。亲鱼运输中环境因子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亲鱼的体质。

作者:
万建义;郭柏福;田家元;舒德斌;郑成黔
作者单位: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