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草地学报 > 作物灰色育种理论在杂交黑麦草新品系筛选中的应用

作物灰色育种理论在杂交黑麦草新品系筛选中的应用

草地学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根据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黑麦草(Loliumspp.)杂交F4代8个品系的单株产量、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率、茎粗、叶宽、叶长、茎叶比、生育期、初花期净光合作用速率进行目标性状灰色关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黑麦草杂交F4代8个品系进行灰色多维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黑麦草单株鲜重与分蘖数(r=0.7968)、茎粗(r=0.7472)、叶长(r=0.7116)关联度最高;茎叶比与有效分蘖率(r=0.7631)、株高(r=0.7468)关联度较高;而初花期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叶宽(r=0.8431)和生育期(r=0.8264)关联最为密切。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与目标性状关联度较高的性状进行针对性选择。F45(卓越×百盛)、F46(多福×卓越)、F48(百盛×多福)3个杂交新品系综合性状最好,综合评估关联度分别为0.8582,0.7527和0.7340。
【关键词】 杂交品系筛选; 作物灰色育种; 目标性状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多维综合评估; 黑麦草;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17B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费(Z11102082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A212020901)资助
引言:

【引言】灰色系统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管理决策、社会经济、气象、生态、建筑、水利等领域。其在育种中的首次应用是1986年李晓方等利用灰色理论评述油菜(Brassicacampestris)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1995年郭瑞林提出建立作物灰色育种学。目前作物灰色育种学已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mays)、大豆(Glycine max)、甜菜(Beta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南瓜(Cucurbitamoschata)等作物育种中加以运用,并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豫麦35和豫麦57等。不过作物灰色育种理论在牧草育种上的应用较少,尤其在黑麦草杂交育种方面,暂无相关报道。

作者:
陈奥;龙明秀;张维;马文文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