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开放时代杂志 > 把阶级分析带回来—《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评述

把阶级分析带回来—《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评述

开放时代杂志
Open Tim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以阶级分析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最近三十年来,阶级分析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否定和边缘化的过程。人们往往把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等同起来,从而使阶级分析方法逐渐被污名化。潘毅等人的新作《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一书把阶级分析方法带回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展示了当前中国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状态和日常生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处理转型中国劳工问题时的分析深度和解释力度。
【关键词】 转型社会; 建筑业; 农民工; 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
引言:

【前言】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受到冷战的影响,这一原则在西方国家不断受到质疑和否定。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以撒切尔、里根等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政治领导人上台为标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迫告别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时代,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全面转向哈耶克、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鼓吹的新自由主义,告别马克思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工人问题研究者常常被“为什么不”的问题所困扰,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马克思预言的革命没有到来的问题。①遗憾的是,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忽略了西方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又夸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

作者:
刘剑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