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进程,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是,自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开始明显减缓。如果传统的理论——经济增长能自动地惠泽穷人——普遍成立,减贫就意味着只要关注经济增长就足够了。然而,“水涨船高”的传统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广受挑战,经济增长只是减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并不会自动惠及穷人。“经济增长”和“减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双重挑战。Moreno-Dodson and Wodon(2008)认为,以下四个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和施行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财政政策构成了挑战:①市场存在广泛的、不可预测的失灵;②政府和制度的失灵限制了公共干预的有效性;③在宏观经济不平稳、高负债、弱的税收征管和存在大量非正式部门的背景下,提高财政收入存在困难;④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来对财政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他们指出,虽然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制定有利于减贫的财政政策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公共支出政策仍是政府致力于减少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中国的减贫实践中,各项公共支出的减贫效应如何,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如何有效配置资源,迅速减少贫困,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各项公共支出减贫效应的考察也是建立亲贫式增长战略的基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