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材料工程 > 聚乙烯醇/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的层层自组装及表征

聚乙烯醇/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的层层自组装及表征

材料工程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采用基于氢键驱动力的层层(LBL)自组装技术制备聚乙烯醇(PVA)/纳米纤维素(NCC)/聚乙烯醇复合膜。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ATR-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验证了该复合膜中NCC和PVA的单相分布情况,NCC晶格定向排列状态,以及NCC作为夹层的结构,并提出了机理假设论证了该结构复合膜的形成过程;通过拉伸强度、透光率和热稳定性测量,表明LBL自组装制备的PVA/NCC/PVA复合膜具有高的拉伸强度、高的透光率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其中拉伸强度较PVA膜提高了46.1%,透光率提高了5.44%,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3.2℃,表明该法制备的PVA/NCC/PVA复合膜是一种良好的功能性薄膜。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聚乙烯醇; 层层自组装; 氢键驱动力; 透光率; 拉伸强度;
引言:

【引言】自组装技术是指分子及纳米颗粒等结构单元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自发地缔造成热力学稳定、结构稳定、组织规则的聚集体的过程,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自组装过程改进现有的或者发现新的高性能材料,进而制造出新的功能材料。自组装技术主要分为定向自组装(directed self-assembly)和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分子自组装本身就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分子之间靠非共价键作用力(包括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力、氢键等)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的过程。分子自组装分为静态自组装和动态自组装两大类。目前多数自组装的研究都集中在静态自组装。层层(Layer-by-Layer,LBL)自组装技术作为一种界面超分子组装技术,由Iler在1966年首先报道,1991年Decher等又重提此项技术,并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该项技术从组装驱动力方面看,除了最早应用的静电作用力外,还有氢键、范德华力等;从功能组件方面来看,引入了纳米粒子、生物大分子等,其中生物大分子主要集中于蛋白质、DNA和胶质。

作者:
刘志明;吴鹏;谢成;王海英;孟围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