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非牛顿原油包水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

非牛顿原油包水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

石油勘探与开发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在Pal等学者提出的经典黏度模型基础上,对含沥青质、胶质等界面活性成分的原油包水乳状液黏度及流变特性进行预测。界面活性分子对连续相的吸附与夹带,导致有效含水率的增加,是乳状液具有非牛顿性的诱因。将促进与阻碍乳状液有效含水率增加的正反2种作用分开考虑,并用含水率因子和颗粒雷诺数因子分别表征。含水率因子考虑了含水率及微观液滴分布对促进作用的影响;颗粒雷诺数因子着重体现不同液滴微观分布时剪切的破坏作用。建立了考虑微观液滴分布、剪切速率、含水率等多因素影响的黏度预测模型,油田现场原油、矿化水乳状液数据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1.44%。
【关键词】 原油包水乳状液; 非牛顿性; 表观黏度; 液滴微观分布; 预测模型;
引言:

【引言】原油中因含有一定量的具有界面活性的成分(如沥青质、胶质等)而易与水形成较稳定的乳状液。乳状液广泛存在于原油开采、集输的各个环节,这些乳状液表现出显著增大的表观黏度及剪切稀释的非牛顿性,特别是由于乳状液内部微观结构的差异,使准确预测乳状液的黏度及流变行为存在困难。影响乳状液流变行为的因素很多,如体积分数、分散及连续相黏度、剪切速率、温度、微观分布、乳化剂特性等,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近年来,乳状液内部液滴微观分布对其表观黏度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Otsubo、Pal 等人研究了液滴直径对油水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发现乳状液表观黏度不仅与平均液滴直径有关,更与液滴分布有关。然而,合理描述液滴微观分布对表观黏度影响的理论模型仍较缺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液滴微观分布、剪切速率、含水率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立改进的黏度预测模型。

作者:
王玮;王鹏宇;李楷;段纪淼;武坤一;宫敬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