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环境科学 > 区域点源和非点源磷入河量计算的二元统计模型

区域点源和非点源磷入河量计算的二元统计模型

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基于流域或区域点源和非点源磷入河过程的水文学差异,以及影响河流持留作用的主要机制,建立了描述河流段末磷负荷量与流量和水温之间定量关系的二元统计模型;通过逐月的河流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中4个系数的有效校正和验证,实现了对点源和非点源磷入河过程的准确定量.与现行的水文估算法相比,该模型既考虑了河流磷的持留能力及其时间变异性,也考虑了上游水体输入的磷负荷量,推进了对磷污染过程的定量认识,满足了我国以行政区为主要水污染控制管理单元的现实需要.应用该模型,计算了浙江长乐江集水区2004~2009年的总磷(TP)入河量.结果表明,TP年入河总量为(54.6±11.9)t.a-1,其上游水体输入、点源和非点源的入河量贡献率分别为5%±1%、12%±3%和83%±3%.夏季5~6月和8~9月的非点源TP累计入河量占其全年的50%±9%,增加了引起下游水体藻类暴发的风险.河流TP持留量为(4.5±0.1)t.a-1,占年入河总量的9%±2%;5~9月的TP累计持留量占全年的55%±2%,表明河流持留能力对流域或区域磷素迁移转化过程的调控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建立的二元统计模型仅需常规的河流水文水质监测数据,无需专业软件知识,且计算结果直接来源于实际的河流水文水质测算值,为实施流域或区域磷污染总量控制策略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可靠的定量工具.
【关键词】 点源; 非点源; 河流持留能力; 入河量; 二元统计模型; 磷;
引言:

【引言】由氮、磷等营养物过剩引起的湖库、河口、海岸等水体富营养化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大量实践证明,实施总量控制是遏制水污染、改善水质的有效手段. 然而,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须明确到底有多少营养物从陆域进入水体、点源和非点源的贡献率各为多少. 河流作为上游流域或区域的营养物向下游水体输送的主要通道,使得如何准确计算流域或区域的点源和非点源营养物入河量成为实施总量控制策略所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作者:
陈丁江;孙嗣旸;贾颖娜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大学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