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赋存及运移模式的再认识

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赋存及运移模式的再认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Scientia Sinica Terra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通过主要对分层专门监测井进行取样,结合相关资料,从水位、水质、水温及氚、氘、18O和14C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扇缘及以下的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呈层性,层间联系较差.据氚值分析,得出现代降水补给影响的大致平均深度为120m.通过对运用氘、18O稳定同位素方法及14C定年所确定的22个古水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冲洪积平原区平均大致180m深度以下多出现"古水"点.认为产生分层、深部交替缓慢及局部滞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粘土类地层的阻隔及地层的沉积压实,尤其是差异性压实,会形成相对封闭的"滞留含水层".并认为"滞留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某种程度上属非可再生资源,应该从水资源管理战略上进行重新认识与调整.
【关键词】 北京市平原区; 分层监测井; 同位素; 滞留含水层; 非可再生资源;
引言:

【引言】传统的关于地下水赋存形式及运移模式的研究及论述大都以流场理论为基础, 认为在水文地质单元中, 存在着稳定的地下水流场, 地下水沿“流线”在不断地自上游流至下游, 完成循环演化. 近些年来, 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对传统的地下水流线理论的一些质疑. 例如随着定年数据的不断增多, 人们发现很多地点的地下水, 尤其是深层的承压水, 年龄较老, 往往会在13000 a 以上, 属于古水(Palaeowater), 即末次冰期期间或之前补给的水. 这就表明, 这些点的地下水是基本不流动的, 近乎“死水”. 近些年来, 已有较多的研究认为深层地下水循环较慢, 对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属性近年来也有很多人提出应属非可再生资源, 并展开了一些争论 这就需要对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运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以有助于加深对地下水赋存运移规律及其资源属性的认识, 指导对深层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作者:
刘元章;武强;林沛
作者单位: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水害防治与水资源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