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传统的关于地下水赋存形式及运移模式的研究及论述大都以流场理论为基础, 认为在水文地质单元中, 存在着稳定的地下水流场, 地下水沿“流线”在不断地自上游流至下游, 完成循环演化. 近些年来, 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对传统的地下水流线理论的一些质疑. 例如随着定年数据的不断增多, 人们发现很多地点的地下水, 尤其是深层的承压水, 年龄较老, 往往会在13000 a 以上, 属于古水(Palaeowater), 即末次冰期期间或之前补给的水. 这就表明, 这些点的地下水是基本不流动的, 近乎“死水”. 近些年来, 已有较多的研究认为深层地下水循环较慢, 对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属性近年来也有很多人提出应属非可再生资源, 并展开了一些争论 这就需要对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运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以有助于加深对地下水赋存运移规律及其资源属性的认识, 指导对深层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