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岩石学报 > 南天山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南天山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萨瓦亚尔顿金矿位于新疆乌恰县的南天山构造带中,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第一例"穆龙套型"金矿。矿床形成于印支期,矿化与石英脉密切相关,显示了与穆龙套金矿的相似性。成矿流体演化经历了早期高温无矿化石英阶段,中期中低温矿化石英阶段,晚期低温碳酸盐脉阶段。早期无矿石英的稀土及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矿化石英。矿化石英包体中流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较一致的轻稀土富集和Eu正异常,指示流体中较高的钙离子或相对还原环境;流体中Pb含量较高,而蚀变强烈的围岩则显示出明显的Ca和Pb流失,这表明成矿流体可能部分来源于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的蚀变流体,矿质沉淀可能与流体混合作用相关。早期石英包体中流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则指示早期阶段可能未发生流体混合。萨瓦亚尔顿IV号矿脉为最大矿带,其含矿石英包体中流体微量元素一般高于其它矿脉石英,可能显示较强的流体混合及成矿作用。II号矿脉在流体稀土及微量元素含量上显示与IV脉更为相似。萨瓦亚尔顿金矿稀土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围岩组分可能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之一,而流体混合则为成矿重要机制,这与前期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结论一致,也符合造山型金矿的一般特征。
【关键词】 稀土及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 流体成分; 流体混合; 造山型金矿;
引言:

【引言】中国周边地区南天山造山带中的穆龙套( Muruntau) 金矿( 乌兹别克斯坦,约4300t 金; Goldfarb et al. ,2001) 和库姆托尔( Kumtor) 金矿( 吉尔吉斯斯坦,约280t 金; Ivanove,2000) 等超大型金矿的相继发现,激发了我国地质学家在我国天山构造带寻找同类金矿( 富含碳质,被称为穆龙套型) 的热情,并直接导致20 世纪90 年代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的发现。萨瓦亚尔顿金矿位于中国与吉尔吉斯边境附近的南天山构造带内,黄金储量> 100t,远景资源量约300t( Ruiet al. ,2002) 。很多学者( 叶锦华等, 1999; Liu et al. ,1999;刘家军等, 2001) 研究了萨瓦亚尔顿金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并初步认为它属于穆龙套型金矿。近年来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萨瓦亚尔顿金矿属于中温热液矿床( 110 ~ 340℃) ,流体富含CO2并经历了多阶段流体演化( 陈华勇等,2004,2007; Liu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7; Chen et al. ,2012a,b) ,与穆龙套金矿类似( Cole,2000; Wilde et al. ,2001; Graupner et al. ,2001) ,具有典型的造山带型金矿特征( 陈华勇等,2004; 陈衍景等, 2007) 。

作者:
陈华勇;张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