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弊病是, 人文学者缺乏必要的学术敏感, 没有形成正常的、理性的学术争鸣的氛围; 虽然出版物的数量越来越多, 但共同讨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近年来, 哲学界围绕Being 的意义问题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 就是一个例证。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西方哲学的研究者,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者;他们从各自的角度, 对Being 的意义以及与其相应的中文概念, 发表了很多精彩的意见, 如果相互讨论切磋, 本来可以形成一个哲学热点。但事实却非如此, 论述这一问题的作者很少注意别人的意见, 更没有分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意见的同或异, 深入讨论产生这些同或异的理由是什么。孤立地看, 他们意见中的大多数都是“ 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的不刊之论; 但从整体上看, 这些意见基本上是“ 自说自话”的独白, 缺乏对话, 没有彼此间的参照。对于同样的主题发表了数量众多的文章, 但却没有展开学术争论, 形成学术上的热点问题, 这种现象在国外学术界是罕见的。对中国学术界而言, 这种现象是否正常, 对学术发展是否有利, 值得我们加以检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