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 理解、解释与实践

理解、解释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是诠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诠释学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的模式转换过程作了历史性的评析。作者指出,狄尔泰为抵御实证主义的侵袭,建立独立的精神科学,将理解与解释严格对立起来,使之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即:自然——解释,精神——理解。这种观点易于陷入相对主义,为以后的诠释学家所不取。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来统一理解与解释,而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则着眼于从“对话”、“本文”来统一这两者。作者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乃是人们的交往实践;唯有语言与行为(实践)的相互诠释,才能真正达到理解与解释的统一。
【关键词】 理解与解释; 精神科学; 自然科; 狄尔泰; 相对主义; 伽达默尔; 语言; 本体论; 诠释学; 解释与理解;
引言:

【前沿】由于诊释哲学的兴起, 理解与解释的性质、功能及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渐而演变为哲学界议论的热点间题之一, 最后竟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从阿佩尔对这场跨越世纪的论战之分析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 论战已远远超出了理解与解释这对概念本身, 其更为深层的理论意义在于寻求从方法论到本体论、从相互区别的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到“ 统一科学”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¹ 。就理解与解释的关系而言,各种不同的观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种取向: 1.理解与解释相互对立, 分别措向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 2.两者相互统一, 但此种统一是以解释为基点的, 理解只是“提供动机假说的、与心理学相关的助发现方法” ( 亨普尔) ; 3.以理解为基点的相互统一,视解释为理解的展开说明和外化。

作者:
潘德荣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 副教授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