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山东图书馆学刊 > 爱沙尼亚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

爱沙尼亚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

山东图书馆学刊
Shan Dong Library Quarterl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爱沙尼亚文化政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一、强调文化在民族融合和构建国家认同中的作用;二、集中模式与私有化之间的矛盾;三、机构导向型;四、不彻底的"一臂之距"。同时,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私有化与集中模式之间的矛盾引发更多的讨论和关注,爱沙尼亚的文化政策也在继续朝分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爱沙尼亚; 文化政策; 集中模式; 机构导向; “一臂之距”;
引言:

【引言】爱沙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是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面积4 万多平方公里,分为15 个省,有200 多个大小城市,首都为塔林,政治上实行议会共和制。现有人口131. 8 万,以爱沙尼亚族为主,同时包括俄罗斯和其他民族,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在文化方面,音乐、戏剧、舞蹈、出版、新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发展势头良好,其中,爱沙尼亚的音乐尤其发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爱沙尼亚文化政策历经了数次变化。二战中,它曾被苏联统治46 年。在苏联统治时期,文化事业与政治紧密相联,国家既是大多数文化活动的拨款者,同时又是意识形态、道德和审美的审查员。从1988 年开始( 其时爱沙尼亚尚未独立) ,爱沙尼亚就已经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文化生活和文化政策方面逐渐远离苏联政权的控制,向着文化生活的民营化和地方分权方向发展,并开始在文化政策管理组织方面进行变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1987 年第一个非政府经营的出版社成立时,民营化就已经开始了。1991 年,爱沙尼亚再次获得独立。在其独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 1991 - 1995) ,文化领域出现了私有化的热潮: 几乎所有国有文化机构改变了所有权或组织形式———或者以私有化的方式,或者通过实行自治的方式; 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国家角色和职能的彻底改变。不过,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型剧院仍基本上保持国有性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臂之距”( Arm's Length) 型基金会,如“爱沙尼亚文化基金会”。2009 年6 月,爱沙尼亚取消群体事务部,从而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融合的事务归口在文化部管理。以上变化无疑对今天的爱沙尼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在当今的爱沙尼亚,其文化政策又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作者:
周亚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