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云南社会科学杂志 > 佛教的般若禅定学说与中国的静观玄鉴理论

佛教的般若禅定学说与中国的静观玄鉴理论

云南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般若禅定说是佛教认识论的一部分。般若,是认识佛教真理的特殊智慧,以无知而无不知为特点;禅定,是佛教智慧的特殊修炼之法,以虚静专一为特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的玄鉴论,管、荀的虚静论和《大学》的止定说存有相通之处。佛教的般若禅定学说传入中国后,又以其静以观动、虚以照有、思专志一丰富了中国文化的静观玄鉴理论,使其充满思辩活力 更多还原
【关键词】 般若无知; 由定发慧; 虚不失照; 静不释动; 虚心纳物; 绝虑运思; 凝思入神;
引言:

【引言】佛教本体论论述的认识对象是“ 诸法实相” ( 万物的真实相状) , 是“ 真谛”。“ 真谛” 是佛教对“ 真理” 的特殊称谓, 与“ 诸法实相” 同物异名。诸法的“ 实相”、“ 真谛” 不同于一般境相, 它以“ 无相”、“ 空无” 为特点, 但又不是空无一物, 而是超越一切感觉经验的实在。僧肇《般若无知论》 说: “ 真谛深玄”, “ 真谛自无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怎样才能认识、把握诸法的“ 实相”、“ 真谛” 呢? 这就靠主体要确立“ 般若” 之智。《般若无知论》:“ 夫真谛深玄, 非智不测, 圣智之能, 在兹而显。故经云: -不得般若, 不见真谛。. 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 圣人以无知之般若, 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 般若无不穷之鉴。

作者:
祁志祥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6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