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奥运会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是个话题的制造厂。作为一场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奥运会的比赛以及参赛者在比赛之外的经历投射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上,无疑会在大众心中形成不同的象征性意义。这个叙事文本由两个空间构成:一个是比赛过程、参赛者的身份特征和比赛之外的相关经历所共同形成的第一空间;另一个是观者的评论所形成的第二空间。两个空间从不同的方向演绎着关于某项比赛的叙事,第二空间里的叙事是对第一空间叙事的延伸和补充,进而有可能在比赛之后的一个时间域里成为整个叙事文本后一阶段叙事的主体,将比赛事件的本身隐退成背景。这一现象在媒介融合时代,随着自媒体使意见的发布和传播的成本大幅降低,而变得更加普遍。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成为了衡量一场叙事影响力的重要标度。于是,2012年8月7日在伦敦奥运会男子田径110米跨栏的赛场上,当刘翔在第一轮比赛中再度摔倒之后,作为媒介融合时代主要舆论集散地的微博便瞬间充斥了关于刘翔折戟的各种舆论,它们自然而然地将这场比赛放大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并裹挟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在支持、声讨、理解、谩骂、安慰、质疑……纷纭的喧哗中莫衷一是。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