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当代传播杂志 > 从客观性到透明性?网络时代如何做新闻

从客观性到透明性?网络时代如何做新闻

当代传播杂志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作为美国新闻业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回应,"透明性"要求新闻从业者将新闻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的"偏见"公开呈现并接受公众检验。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透明性"既延续着新闻客观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又以更具反思和更为开放的态度试图克服客观性的难题,尤其体现于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重新认定。其实践使新闻作为"公共知识"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有可能为变动中的新闻业与公众及民主的关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新闻客观性; 透明性; 对话新闻学; 公众媒介素养;
引言:

【引言】“如果你的母亲说她爱你”,怎么办?如果这个孩子恰好是一位新闻记者,就会被告诫说,“先核查一下再接受”。而且,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记者,她/他或许还要在核查中自问或在报道中呈现自己内心对母亲存在着怎样的偏见(爱或恨),以及同样来自母亲的可能的偏见。显然,这是一个有关记者与信源关系的极端例子,但两位美国学者却试图用此说明他们眼中新闻实践原则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据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说,自打2001 年他们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出版以来,“在新闻工作的词汇中,透明性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互联网的互动特征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公开,使其接受公众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透明性的概念还在继续发展。”①众所周知,新闻客观性是一个饱受争议和批评的概念,学者们曾经以种种理由将之攻击得体无完肤,并寄望于新闻业内部改革运动的替代物。②但也不可否认,它在西方主流新闻业中一直扮演着某种类似“圣杯”的角色。如果真的如两位学者所说,即使尚处“发展中”,“透明性”似乎已经体现出了互联网时代新闻业的一种新型特征,国内亦有学者以“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为题,从哲学与传播技术基础的角度总结西方新闻理论的演进。③本文延续这一思考,试图就如下几个方面对“透明性”做一检视,分别是新闻业与公众关系、新闻业的自我理解及新闻实践的变化。通过理念与实践的维度辨析一下什么是“透明性”,如何操作,尤其是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这对隔岸观火的中国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而言,不失为一条见微知著、进而做可能的“创造性转换”的路径。本文也将主要依据这两位美国学者的表述,做一些初步的理论评判。

作者:
孙藜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