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来,以考察西方社会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运动现象而逐渐兴盛的社会运动研究,更多强调宏观的“社会结构转型”、微观的“社会运动组织形态”和“动员背景”等问题,①而对于社会运动中的时空因素及其影响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直到90 年代末以后,时空、尤其是“地域”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才受到重视并有逐渐加强之势。②进入新世纪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形形色色的社会运动增加了更大的推动力。而伴随着网络时空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和融合,卡斯特所谓的“网络社会”③已清晰显现。由此,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运动也与网络搭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完全转变为“网络社会运动”。④人们倾向于认为,“时空的分离”(网络交往活动突破时空对人的物理限制) 是网络所呈现出的一大技术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时空因素之于网络社会运动,彰显出更加复杂的价值和意义。在有关“网络社会运动”的研究中,学者们仍然沿用了经典社会学的路径,更多地关注网络运动发生的动因、过程,甚至社会结构的转化作用及对参与者的影响。然而,“网络社会”无论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整个社会”,还是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⑤抑或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⑥都需要我们对网络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时空关系”上重新定序。那么,时空逻辑就成了一个可用以分析网络社会运动的一个有力视角。本文将把对时空关系的思考,从对“在场”与“缺席”概念的反思一直延伸到中国当下社会运动的现实语境,并希望借助一些案例分析,而不至于使这种思考变成一个纯粹的思辨过程。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