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当代传播杂志 > 从网络实名制看中国的互联网博弈

从网络实名制看中国的互联网博弈

当代传播杂志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自2003年开始,中国尝试在互联网治理中引入网络实名制,在此过程中,作为规制主体(政府)与客体(网民)的中介,各类具有法团性质的社会组织纷纷与主流政治合意,将实名推进到Web2.0时代。以法团主义作为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收编实现了对实名制的有效推动和网民网络行为的规范,而网民也通过与部分社会组织的共谋进行分散而消极的抵制,从而构成了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同行为体的多方博弈。
【关键词】 互联网; 实名制; 法团主义; 博弈;
引言:

【引言】互联网的诞生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被规制的自由渴望映射到互联网空间催生了关于互联网的乌托邦幻想,现实世界中的强制性机构对民意的查禁在虚拟世界中似乎将被技术突破,网民的行为也将因此被重新界定。在网络空间中,密尔顿所倡导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网络发言的匿名性赋予网民更多的发言自由,为在现实世界中被规制的言论自由找到了一个新的通道。这种被释放出来的自由在中国互联网的早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政府也相应地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由此导致中国的互联网领域产生了诸多问题,“人肉搜索”、“虚假新闻”等现象的泛滥提醒人们自由是有代价的,过度自由可能导致网民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受损。面对互联网传播与言论自由的两难困境,政府需要重新考量公共权力如何介入这一公共空间。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实名制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领域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网民之间博弈的序幕。本文以法团主义为基本分析路径,以此解读网络实名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研究实名制实施过程中相关行为者的博弈机制,厘清作为国家与网民之间中介系统的社会组织的行为方式及其动因,从而勾画互联网语境下的中国媒介生态。

作者:
冉继军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