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框架理论是用来分析大众传播通过建构社会现实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理论。通过框架理论,不仅可以分析媒介的新闻报道,还可以考察受众认知的心理机制。恩特曼在论及新闻框架时认为,“框架主要牵涉了选择与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个事件的意思,是将对这件事所认知的某一部分挑选出来,在沟通文本中特别处理,以提供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①环境科学中,PM2.5 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细悬浮粒子。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益于成熟的大气环境检测网络和健全的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制度,PM2.5 已成为公众知晓的指标。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PM2.5 的数据一直没有向社会公布。201 1 年1 0 月,北京连续的灰霾天气导致了网民对北京空气质量的热烈讨论,“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PM2.5 空气质量指数”与“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空气质量”之间的巨大反差成为这次讨论的导火索,随后引发了全社会关于PM2.5 的大讨论。本文以新浪网新闻栏目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报道的主题、信息来源、报道立场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总体框架和特征。新浪网新闻栏目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用户最多、流量最大的新闻平台,其转载的新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201 1 年1 0 月28 日有关“PM2.5”的讨论开始升温,直到201 1 年1 2 月22 日,环保部公布PM2.5 发布时间表,期间中国媒体对“PM2.5 事件”的报道较为集中。本文选取了这段时间内新浪网上标题中含有“PM2.5”的新闻报道,经过对相同报道的合并,符合要求的新闻文本共335 篇(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