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新闻记者杂志 > “死亡”题材摄影伦理评价的三维指标

“死亡”题材摄影伦理评价的三维指标

新闻记者杂志
Journalism Review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新闻摄影伦理问题,具有"元伦理"和"应用伦理"的双重意义,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既需要用元伦理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意识,也需要借助应用伦理的相关准则,开展具体的伦理评价。死亡题材新闻摄影的特殊性,也赋予伦理评价相应的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照片的刺激程度、施救的可能性指数以及公共性是评价死亡题材新闻摄影的三个伦理指标。
【关键词】 死亡题材; 新闻摄影; 伦理评价; 指标;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观看秩序的瓦解与重建——社会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摄影”项目研究成果
引言:

【引言】在新闻摄影诸题材中,“死亡”题材极为特殊且高度敏感,埃迪• 亚当斯的《枪毙越共》因同时涉及生命、战争和政治,是研究者广泛采用的案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同情,属于超越国家、民族、政治的人道主义范畴,具有最为强烈的伦理意义。基于这种独特的伦理价值,罗伯特• 肯尼迪被刺图片、约翰• 菲勒拍摄的美国国家卫队在校园枪杀反战学生图片等,都是比较经典的摄影伦理学案例,在各类教材、专著中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在国内新闻摄影界,死亡题材也是一种屡见不鲜的传播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该题材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二是迎合了部分媒体所追逐的“娱乐化”报道思路。其间所显示的伦理误区,必须引起业界和学界的思考。本文选取这一传播现象为主题,试图从不同维度勾勒伦理评价的方法。

作者:
汤天明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