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新闻界杂志 > 新技术与华语电影美学—以华语3D大片《龙门飞甲》为例

新技术与华语电影美学—以华语3D大片《龙门飞甲》为例

新闻界杂志
Press Circl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纵观今日之电影界,新技术已然无处不在,从影片的创意构思、拍摄手法、内容表达到影片的播放渠道,影评的互动方式等,都必须考量到新技术所提供的美学上的可能性,因此,学术界出现了从商业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美学层面三个方向的批评与思考。《龙门飞甲》系华语电影世界第一部3D作品,3D技术带来了迥异于2D技术的受众审美体验以及由技术主义导致的电影文本美学上的缺陷,从而提出回归文学性的必要。
【关键词】 新技术; 3D; 奇观美学; 触觉美学; 体验美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12AZW001)
引言:

【引言】电影技术与电影美学既互为形式又互为内容,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二十世纪最为迷人的艺术之一,与其集合人类多种感观为一体的声画综合技术密不可分。借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念,“媒介即美学”表达了不同的媒介手段对于传递内容的美学影响,甚至媒介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美学形态,技术与美学是如此统一以至于我们无法分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技术本身而言,所谓的“新”与“旧”也不过是时间上的概念,对于昨天而言,今天是新的,对于明天而言,今天又只能成为旧的,因此,这里的新技术是指在当代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纵观今日之电影界,新技术已然无处不在,从影片的创意构思、拍摄手法、内容表达,到影片播放渠道,影评的互动方式等,都必须考量到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的拍摄技术,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观照下的写实性特技和脱离真人的数字人物以及杜比环绕声音响技术等;其次是电影的播放途径,即各种新媒体的崛起如网络、手机、户外媒介等各种分众传媒手段;第三是电影的批评渠道,网络、微博的互动性、及时性、草根性、个人性、随意性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影评的神圣感,在推动电影大众化的同时解构了文字的深度法则。

作者:
邹鹃薇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