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社会学研究杂志 >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古典社会学、心理学的诠释学意涵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古典社会学、心理学的诠释学意涵

社会学研究杂志
Sociological Studi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当前中国社会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两个阵营之间相互质疑。然而,从当代诠释学的角度则有"经验"与"理论"一致性的命题:经验是文本的类似物。这一命题原创性地蕴含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奠基者詹姆斯、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韦伯的思想之中,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发掘这些古典思想的诠释学意涵。文章指出,基于这一诠释学命题的理论建构,在解决中国社会学中两个阵营对峙问题的同时,将文化自觉置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位置。
【关键词】 经验研究; 理论研究; 集体表征; 理想型; 文本的类似物;
引言:

【引言】当前中国社会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相互脱节,从事这两类研究的学者互相质疑,形成两个阵营。绝大多数学者属于“经验研究”阵营,主要从事采集和分析经验材料的工作。很少一部分学者属于“理论研究”阵营,主要从事文本特别是古典文本的解读工作。前一阵营有人指出,对古典文本的解读对真正的研究,即“经验研究”,益处甚小,其价值值得怀疑; 后一阵营有人回应,没有理论的经验研究不过是材料的拼凑,很难称为“学”。近些年来,两个阵营中都有人使用“原创性”一词,将相互质疑又推进了一步。前一个阵营中有人指出,重述别人的话不是原创的; 后一个阵营中有人回应,使用统计软件“转动”数据更难说是原创的。我认为,“原创性”概念的使用已经把双方置于共享的理论背景之中,对这个背景的澄清有助于双方的沟通。一方面,原创性是因为诠释学等当代社会理论的影响而引起广泛注意的,它指特定脉络中的创造,而脉络或者语境( context) 就是关于文本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涉及一个文本的建构,随意挪用概念或者照搬文本都不是原创的工作。这一点两个阵营都不会否认。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学者对原创性一词的使用与文化自觉有关。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一些学者因此展开很有启发性的“中国经验”讨论。而这种讨论的深入,即在理论上把握“中国经验”,则涉及文化自觉的问题。

作者:
徐冰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