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社会学研究杂志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社会学研究杂志
Sociological Studi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同类婚和异质婚现象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同类婚; 异质婚; 工业化; 现代化;
引言:

【引言】婚姻是个人行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的婚姻匹配特征不仅关系着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源和财富的集聚程度、社会分层体系的运转,以及社会再生产的诸多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婚姻匹配程度可以反映社会组织结构的开放性( Smits et al. ,1998) 。因而,了解婚姻匹配模式及其变迁,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理解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作者:
齐亚强;牛建林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