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青年研究杂志 > 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青年研究杂志
Youth Studi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两种主要渠道。本文在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框架下,讨论学校类型对于农民工子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接近主流价值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疏离;(2)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3)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对于个人前景的预期低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挫败感。可见,单纯的教育吸纳对于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作用极其有限。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价值观; 行为模式; 教育吸纳; 社会融合;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ZZ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810006);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0CG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居住和学习。截止到2008 年上半年,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总人数379980 人,在全日制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大概占到57.2%,其余的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②对于政府而言,所谓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由流出地教育部门批准成立,在流入地(上海)教育部门备案并接受其“指导”;后者则是由当地教育部门批准成立并直接“领导”的。对于学生而言,二者最大的差别则在于,前者的师资、硬件等办学条件大多很差,教学质量远远落后于后者;前者是城市中的“孤岛”,学生与上海本地青少年相对隔绝,后者则或多或少同在一个屋檐下。

作者:
熊易寒;杨肖光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医学院信息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