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保持货币币值稳定”的直观表述就是保持通货膨胀水平的稳定。那么,如何科学地看待通货膨胀水平,这是社会公众、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指出,“国际上判定通货膨胀,更重要的是要看核心CPI,所谓核心CPI 是扣除食品和能源消费之后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情况”①。国家统计局也曾明确表示,“判断通货膨胀要看CPI,但是不能单纯看CPI 的增长幅度,要看它的结构”,也就是要关注核心通货膨胀( Core Inflation) 。所谓核心通货膨胀,通常的度量方法就是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通货膨胀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在2013 年1 月开始官方发布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 数据。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核心CPI 数据来看,2013年1 月至5 月的核心CPI 分别为1. 50、1. 80、1. 90、1. 80 和1. 80,而同期的CPI 为102、103. 2、102. 1、102. 4 和102. 1,可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 数据均小于CPI。针对判断通货膨胀的重心是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的观点,社会各界有不同的声音。2007 年第2 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春来( 2007) [1]认为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货膨胀可能低估通货膨胀风险,掩盖了通货膨胀的真相。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