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各类水质监测评价方法逐步建立与完善。Chen 等( 2012) [1]采用非负约束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晋江流域水污染的状况。Zhang 等( 2009) [2]采用了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多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湖南湘江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Zhang 等( 2013) [3]采用CWQII 法对中国华县的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比较了华县段支流的水质。柯丽娜等( 2013) [4]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楼文高( 2001) [5]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海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史晓新和夏军( 1997) [6]在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关联差异度为测度,并结合水质综合指数,构造一种新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杨磊磊等( 2012) [7]分别使用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水质评价,指出内梅罗指数法更适用于掌握水体被污染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用于评价水体功能及水体类型。潘晓辉等( 2008) [8]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05 年黄浦江6 个监测断面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李名升等( 2012) [9]比较了常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利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控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对单因子评价法等七种常用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的来说,针对不同水环境质量问题,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模型也不同。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