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有助于控制通胀的,并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利率水准,进而抑制总需求,从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滞涨现象,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控制通胀收效甚微,有的国家甚至适得其反,紧缩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效果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中国存在同样的情况,为应对高企的通胀水平,1993年中国通过紧缩货币的手段,促使利率不断提高,但物价仍然不断上涨。因此,有些经济学者认为紧缩政策效果与通货膨胀的类型相关,它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发生作用的,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紧缩货币政策基本是无效的。不过,这种观点并不能解释有些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紧缩货币政策导致通胀上升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抑制所产生的。Mckinnon、Shaw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明显的金融压抑现象,要用渠道效应论或债务媒介论来解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认为金融是通过为提供企业运营资本的方式影响产出的(运营资本一般指生产过程中间品的投入、交易所需资金以及各种预付款项),因此高利率通过把非生产性的资源转变为生产性的存款,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运营资本,从而增加产出供给。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