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联系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日趋紧密。各类大中小城市相互交织孕育了一种新的区域空间组织形态———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城镇化共同演进的客观产物,城市群的出现造就了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及文化一种全新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并借助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较好地处理了地域分割造成的区际经济关联度低、产业趋同、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这种城市的区域化和群体化发展模式显然已经将城市打造为生产力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并成为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组织核心与最强劲的增长引擎以及最主要的空间载体[1]。但是,在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地域表现形态———城市群赋予了“对内”和“对外”双重功能,即对内演变为城市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发展战略,对外承载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发展使命。然而,由于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有较大差异,中国各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之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有利的政策而快速发展,与内地的城市区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梯度差异。因而,度量和比较中国不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助于不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发挥,实现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并对科学评价中国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