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自我效能( self - efficacy)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 1977) 提出,它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能做什么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自我效能通常被认为具有领域特定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其自我效能判断会有所不同。但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施瓦泽( Schwarzer) 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Schwarzer &Aristi,1997; SchwarzerAristi, Iwawaki,et al., 1997) 。施瓦泽和他的同事于1981 年开始编制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eneral Self - Efficacy Scale,GSES,以下简称GSES) 。GSES 开始时共有20 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 个项目。目前GSES 己被翻译成20 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 Schwarzer & Aristi,1997;Schwarzer et al. ,1997; Schwarzer,Mueller,& Greenglass,1999) 。中文版的GSES 最早由张建新等人在1995 年发表( Zhang,Schwarzer,& Jerusalem,1995) ,该量表由10 个项目构成,采用4 点李克特量表评分,该量表的克龙巴赫α 系数介于0. 75 ~ 0. 90 之间。王才康、胡中锋和刘勇( 2001) 以412 名大学生为被试对中文版GSES 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检验,认为中文版GSES 各方面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比较理想,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具有单维性; 申继亮和唐丹( 2004) 对236 名60 ~ 85 岁老年人施测GSES,结果表明量表有良好区分度和信度,但结构效度不良,项目需要修改。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