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 >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测量及回忆性质的影响简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测量及回忆性质的影响简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在质性访谈31 名,初测269 名,正式施测576 名,重测84 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 BIIS - 1) 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 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 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目区分度、Cronbach α 系数、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2) 积极回忆明显促进了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提升,初步证实了认同整合的可塑性。
【关键词】认同整合,信效度,回忆性质,干预,流动儿童。
引言:

【引言】流动儿童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跟随进城打工父母生活而形成的典型处境不利群体( 申继亮等,2009),他们进入城市之后的社会融合困难成为当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王毅杰,高燕,2010)。由于流动儿童同时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两个认同身份,他们的身份认同不是唯一静态的,因此组织和管理两个身份认同是认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关键。而认同整合( identityintegration)作为认同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构念。认同整合是多身份认同个体如何看待多种身份之间关系的个体差异变量(Benet-Martínez, Leu, Lee,& Morris,2002; Roccas &Brewer,2002)。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融合进程之中,经历了两种本质不同的认同身份角色———农村人和城市人,可能面临着认同困难。一方面积极学习城市生活的角色,使自己像一名城市群体的成员;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农村人的角色,虽处于其弱势地位,但也无法抛弃农村身份认同。因此,无法整合两种认同身份影响了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合及其适应(Chenget al. ,2011)。认同整合这个动态的“冲突”或“和谐”的认同心理过程揭示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本质(Mok & Morris,2010; 倪士光,2013)。

作者:
倪士光;李虹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