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 > “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当代宗教慈善公益的“中国式困境”

“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当代宗教慈善公益的“中国式困境”

世界宗教文化杂志
The Religious Cultures in the Worl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 宗教慈善公益; 身份认同; 实践模式; 文化模式; 公信力;
引言:

【引言】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自2008 年“汶川地震”井喷之后,又经历了2011 年一系列严峻的“慈善风波”考验,仍然坚强地服务于社会公共领域,并且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社会活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作为慈善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在主体身份认同和管理上有两个“中国式困境”。只有对这两个问题有一清晰的认识和解决办法,中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才能真正得到良性的成熟发展。笔者拟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作者:
郑筱筠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