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从《魏名臣奏议》看魏晋文学的新变

从《魏名臣奏议》看魏晋文学的新变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魏名臣奏议》是第一部按“采擿孔翠,芟剪繁芜”方式编纂的中国文学总集。从文学史角度看,它的编纂有三方面意义: ( 一) 反映了当时人对奏、议、表、疏等朝政文体的重视; ( 二) 标志着奏议文和论说文走上专业化和艺术化的道路; ( 三) 开创了南朝总集编纂和文笔之辨的先声。这对应于魏晋文学的三个特点: 其一,在魏代人看来,奏、议、表、疏等文体属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英才所擅。它们与作为清谈产物的论说文同是魏晋谈论高潮的反映。其二,受汉以来重视文辞之风尚的影响,散文体作品在魏代表现出明显的骈化倾向。其三,汉魏六朝文章辨体观念经历了“言笔之辨”( 主张“文以足言”)、“文笔之辨”和文笔并重三个发展阶段。《魏名臣奏议》是“文以足言”阶段文体运动的产物。它与代表“文笔之辨”时期的《文章流别集》与文笔并重时期的《文选》构成“正—反—合”的关系。
【关键词】《魏名臣奏议》; 奏议文; 论说文; 总集编纂; 文章辨体
引言:

【引言】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魏晋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故学界有“魏晋文学自觉”一说。在一般看法中,文学自觉的标志主要有二: 一是文学摆脱附庸地位而被看作独立的事业; 二是文学创作充分发展并产生系统的文学评论。这又意味着,文学是在魏晋以后走入上层士大夫的交际场所而成为其重要生活方式的。以上这个过程已得到许多事实证明,但它并不是单一线条的进化。为了理解它,有必要按新的思路来讨论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史,即不再分析诗歌风貌的演变,而去考察文学改变其生存与传播方式的步伐及其原因。本文愿为此作一尝试,首先谈谈《魏名臣奏议》的编制。尽管此书尚未被人关注,但它却是上述过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步。

作者:
任子田 王小盾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