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道不远人: 早期儒家礼仪之道的形成

道不远人: 早期儒家礼仪之道的形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道”作为儒家的核心概念,指涉以礼仪文明为特征的人道秩序。殷商时期,统治者通过“率民事神”获得神的指导而取得王道。周代“敬鬼神而远之”,以层级制的礼仪使社会秩序井然。春秋霸政时代,王权衰微,礼坏乐崩,霸主承载指导天下的王道职责。诸夏贵族诵诗书、知礼仪。霸政以后,陪臣“执国命”,贵族普遍缺乏礼的教养。孔子以仁入礼,给礼注入了真诚与向善的精神动力,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把贵族的礼仪文化转移到有志于君子道的士人身上。早期儒家远承古代王道引领天下之责,近接春秋霸政贵族礼文化,“以道自任”,开创了以修身为根本,以礼的教养引导社会风尚的礼仪之道。
【关键词】 道; 仁; 礼; 孔子; 早期儒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2014JBM126)
引言:

【引言】“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朱熹的学生陈淳编撰的《北溪字义》曰: “道,犹路也。当初命此字是从路上起意。人所通行方谓之路,一人独行不得谓之路。道之大纲,只是日用间人伦事物所当行之理。众人所共由底方谓之路。”①道是经过多数人走过以后,实践证明的可行之路,引申为指导、指示之义。一个人能依照社会规范而行,可谓遵道。指示他人遵道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君子。春秋时期,儒家与道家都把“道”作为核心概念,“道”成为指示人们遵守的最高行为典范。

作者:
孔德立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