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知识流动、理论范式相互影响的趋势日益增强,各国、各民族、各区域开始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以及本土文化的坚守弘扬。“全球化,这在过去的十年里作为一种变化的范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想象———已经取代了现代化。”“全球化”这一概念被频繁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了社会文化结构与研究范式的嬗变。对20 世纪中国文学而言,“全球化”语境促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体验”与区域文化的书写。我们熟知的“京派”、“海派”和“陕军”、“湘军”、“豫军”、“川军”等称谓一起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多元格局。面对这一语境,陕西文学及其研究者如何更好地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同时又要避免划地为限的自我封闭以及随波逐流的盲动,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尝试梳理区域文化研究的脉络,一方面对区域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探讨吉尔兹的“地方知识”概念在区域文化研究中的可能性。其次,在此研究背景下,力求把20 世纪陕西文学放在一个相对宏观的比较框架内,以具体、扎实的个案来概括区域文化研究的思路。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