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地方知识与文化形构—20世纪陕西文学、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思路

地方知识与文化形构—20世纪陕西文学、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思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区域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文学史观的某些缺陷,使得吉尔兹的"地方知识"与区域文化研究成为可能。"地方知识"将文学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系,强调用"深度描写"细读文本及相关文化行为,力求呈现每一种知识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情境的关联。同时,吉尔兹还主张用一种"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文化,强调文本阐释者的"主体参与性"。由此观察作为一种"地方知识"的"三秦文化",不仅可看到其自古以来的"传统",还能通过"深度描写"捕捉到它得以形成的具体语境。"三秦文化"视野中的文学,可视为"三秦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知识的文本性符号。如此既拓展了"三秦文化"的影响范围,又在全球化语境下凸显出"三秦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审美体验的价值。
【关键词】 地方知识; 区域文化; 20世纪陕西文学; 全球化语境;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W072);西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1)
引言:

【引言】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知识流动、理论范式相互影响的趋势日益增强,各国、各民族、各区域开始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以及本土文化的坚守弘扬。“全球化,这在过去的十年里作为一种变化的范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想象———已经取代了现代化。”“全球化”这一概念被频繁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了社会文化结构与研究范式的嬗变。对20 世纪中国文学而言,“全球化”语境促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体验”与区域文化的书写。我们熟知的“京派”、“海派”和“陕军”、“湘军”、“豫军”、“川军”等称谓一起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多元格局。面对这一语境,陕西文学及其研究者如何更好地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同时又要避免划地为限的自我封闭以及随波逐流的盲动,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尝试梳理区域文化研究的脉络,一方面对区域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探讨吉尔兹的“地方知识”概念在区域文化研究中的可能性。其次,在此研究背景下,力求把20 世纪陕西文学放在一个相对宏观的比较框架内,以具体、扎实的个案来概括区域文化研究的思路。

作者:
赵林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