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唐代天宝五年( 746) 至天宝十四年( 755) ,杜甫在长安生活达10 年之久,贫困交迫,仕途壅滞,忽而谋官进取,忽而厌弃政坛,忽而逃难流离,一度在长安城南杜氏家族祖居地生活。杜甫在城南的生活,不仅深深影响其生活方式和政治命运,也在其一生命运上刻上深深烙印。他在长安困顿的生活期间,创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大量诗作,也创作《大礼赋》《封西岳赋》《鵰赋》等雄浑繁复、古奥顿挫的赋文,这是其诗歌之外的重要作品[1]154 - 159。以至于杜甫自谓的“长安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少陵”、“杜曲”等渐渐成为指代杜甫的专有称谓,“杜曲桑麻”更成为传颂佳话。学术界围绕杜甫与长安旧居的研究,较早见上世纪50 年代周君南编著的《杜甫在长安时期的史料》[2],对杜甫在长安时期的活动行迹及杜诗中有关长安地名景物,既有实地考察,又有史料征引。之后陆续有仇兆鳌、陈贻焮、李志慧、冯至、武伯伦等均对此问题有所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剖解杜甫长安城南宅院布局、环境及其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