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山西是古代壁画遗存极为丰富的地区。据有关方面数据统计,有2. 7 万平方米之多。其中,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中的壁画数量非常可观。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颇丰。就佛背光的研究而言,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佛寺雕像背光的样式、名称、年代以及图案学等层面,而有关壁画中的佛背光还涉猎较少。事实上,早期佛教的传播,并没有佛陀形象,直到公元2 世纪,印度的摩菟罗等地才开始出现佛像。“公元2 世纪上半叶,卡特拉出土了一件早期的雕像,是一件优美的作品。这件小雕像总高69 厘米,座沿刻铭自称‘菩萨’像,但实际是佛陀的形象……佛像是结跏趺坐姿,下有狮子座。佛右臂上举,手高至肩部,手掌向前内侧,左手虚置于膝关节前部,肘向外翻,这种手势称为施无畏印。佛左右侧各有一胁侍。佛自身后有大的头光环,环四周内侧有连弧纹,光环之后的背景为菩提树,上方有两个飞天。”[1]这就是最早的佛像,佛背光是一个简单的圆盘。关于背光,有如下解释: “背光,又作光相、光明相。指佛、菩萨等诸尊身体发出光明之相,象征佛、菩萨之智慧。绘画、雕刻等所表现的光相多系圆形,故又称圆相,圆光。光相又指头光,又作眉间光,即于头面之周围发圆光之光明相,式样颇多。如: 于轮上附加图案; 于轮内画莲花形; 于轮缘加光焰; 以光焰形成圆轮; 于轮缘之光上作宝珠形; 于轮内放射数道金线。现今所见之曼荼罗以于轮缘加光焰居多,此乃以圆轮表示自性之智,以光焰表示烧除烦恼之义”[2]。在绘制佛像壁画时,背光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以山西现存唐、宋、金时期几铺壁画中的佛背光比较分析,旨在探讨山西古代在上述时期里佛背光的变化及其艺术特点。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