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丝路,亦称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3 世纪。丝绸之路上民族众多、语言各异,曾经使用过的语言主要包括梵语、犍陀罗语、吐火罗语、斯基泰语、花拉子模语、于阗- 塞种语、呾哒语、安息语、波斯语、匈奴语、蒙古语、满洲语、回鹘语、喀喇汗语、汉语、藏语、唐古特语、西夏语以及闪米特语族的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记录上述语言的书写系统主要是阿拉伯文、阿拉米文、婆罗密文、中文、埃斯特兰吉洛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呾哒文、契丹文、卢虱底文、拉丁文、摩尼文和八思巴文,还有突厥如尼文以及至少两个变种文字: 粟特文和藏文。[1]语言是人类文化成长的关键,其他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以语言为基础。[2]换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传承工具和形式代码,是文化的体现。因此,语言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变迁。以下我们将以语言和文字的更替为着眼点,来考察丝绸之路文化的变迁。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