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意度调查—以西南民族扶贫县596户农户为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意度调查—以西南民族扶贫县596户农户为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通过对18个西南民族扶贫县596户农户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6.7%的农户感觉满意。存在的问题依次是,低保户产生程序不合理、政府补贴太少、低保户名额太少。建议严格执行低保户产生程序,实施分档补助方式,扩大补助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整合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国家级贫困县;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满意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与公共财政支持研究”(11BMZ04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10JZD0031)
引言:

【引言】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监测结果, 2003 年我国有1300 万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46%,到2005 年末这一比例反而上升到49. 5%, 2009 年末进一步上升到54. 3%[1]。正在实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简称农低保) 是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维护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西南民族地区处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六省( 区、市) 。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计,2008 年西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215. 6 万平方公里,全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020 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数的58. 3%,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西南地区也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各民族内部支系极其复杂。该区域内生活着30 多个民族。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辖区共有民族扶贫县140 个( 不含西藏) ,占全国267 个民族自治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52. 4%,是我国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以西南民族扶贫县596 户农户为例,调查农户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及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
叶慧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