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当今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准备金率及其调整频率一般很低,部分国家甚至完全取消准备金工具使用,而我国不仅准备金率较高而且调整频繁,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准备金制度地位和作用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其调控目标和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的不同。短期来看,准备金率依然是我国央行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但长期来看,弱化其使用是必然趋势,而弱化的主要条件是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明显好转、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局面得到明显缓解、利率市场化机制基本形成。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制度; 发展趋势;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7BJL015)
引言:

【引言】在发达国家逐渐减少或者取消准备金工具使用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仍频繁使用准备金工具控制流动性。本文对我国与发达国家运用准备金工具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原因,并探讨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对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进而分析我国弱化准备金工具的可能性及其需要具备的条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根据1983 年9 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建立的。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此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和政府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是为了让中央银行能够掌握足够的信贷资金,故最初定的准备金率偏高。

作者:
苏汝劼;特木钦;周潜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