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林下经济指的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使得林业由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转变成为能够容纳林下种植、养殖的立体经营模式,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自2011年基本完成确权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后,各地纷纷把林下经济作为促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2年,中国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3.2亿亩,全国产值突破3 600亿元,同比增长71.98%。发展林下经济具有生态意义、经济意义、民生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农民走出“不砍树能致富、不出村能致富”的新路。在中国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关于林下经济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延伸。李瑞盟等认为未来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加大农民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多方位筹集资金;[1](P21)翟明普认为应当注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细化研究,形成技术集群与配套支持;[2](P47)潘春玲认为应当加大政府对林下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3](P364)但如何提高林下经济的发展效率始终没有得到学理中的有效论证,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选取广西发展林下经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七个县,并且将林下经济的资金、人力投入与发展面积作为输入指标,将各县的林下经济产值、森林覆盖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作为输出指标,从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角度来检测广西七个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效率情况,以期得到不同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效率高低情况,并通过对比结果,来进一步分析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