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逻辑悖论、意向报道与“信念之谜”

逻辑悖论、意向报道与“信念之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信念之谜"不仅是当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关于名称意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本质地涉及对"相信"这个基本认知范畴的哲学性质的反思。从逻辑悖论视角出发考察信念之谜的矛盾归属,旨在借鉴逻辑悖论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这一谜题的生成机制和解决路向。信念之谜不是严格的逻辑悖论,但仍可提示我们就信念这种意向状态进行深入考察。从关于信念状态的"报道与被报道之物"的区分的观点看,若要有效解决信念之谜,就必须设法克服因果理论的固有缺陷。
【关键词】 信念之谜; 逻辑悖论; 意向状态; 报道; 被报道之物;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X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ZX024);河北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项目(BR2-253)
引言:

【引言】信念之谜作为一个问题,是由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普克在其《信念之谜》(1979年)一文中明确提出来的[1]405-431,学界也因此称其为“克里普克之谜”(Kripke’s puzzle)。这一问题的提出发生在一个大背景之下,那就是当代逻辑和语言哲学中发生在描述论和因果论之间关于名称意义的一场重大且持久的学术论争。这场论争如今甚至被称作一场“战争”[2]。以克里普克为最大代表的因果论被质疑不能合理地解决名称在信念等认知语境中的意义表现、单称否定存在陈述以及空专名的意义等问题,而《信念之谜》的发表被认为是对第一个问题的一种回答。然而,克里普克虽然论证了信念之谜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却并没有能够据其名称理论对该问题给出真正的解决。他承认专名在狭义模态语境中是严格的和透明的,但在信念语境中却是“不透明的”。我们认为,由于信念之谜所描述的是名称在信念语境中的意义表现,因而它必定本质地关涉对于信念的哲学属性的理解和把握;基于当代逻辑悖论研究成果考察信念之谜的矛盾归属,有助于我们把握该难题的生成机制与解决路向;而塞尔分析型意向性理论关于意向状态的“报道与被报道之物”的区分,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信念之谜的解决的某种独特认识,并提示我们着手建构一种新型的关于名称意义的意向性理论。

作者:
刘叶涛;刘晓旭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