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政治权力异化后的社会正义之殇—续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逻辑

政治权力异化后的社会正义之殇—续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逻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作为通向未来哲学革命"道口"的思想实验性作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意义仍待挖掘。针对黑格尔的国家主义观,青年马克思凭籍古典自由主义和人本学理想主义对其有关王权问题认知的批判逻辑,主要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以及必然与偶然之三重矛盾的揭示上,而对其行政权内容的批判,则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私人利益与国家形式的公共利益的对峙,以及官僚政治实践过程的法理依据的合理性问题之诘难来凸显青年马克思自己的政治哲学之基本座架,但此时的基本立场依旧是隐性唯心史观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逻辑。
【关键词】 权力异化; 社会正义; 马克思; 法哲学;
【基金】 江苏省高校211建设项目(SQB0813A4)
引言:

【引言】有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在青年马克思思想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学界似乎已有定论,即他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重新颠倒了被黑格尔颠倒过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① 对此,我们在别处已经进行过否定性辨识,基本观点是:作为一部思想实验性作品,马克思的这种“颠倒逻辑”的再颠倒并非主观自觉,而是一个无意识的生发过程,当时马克思头脑中实存着诸多理论支援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只是其中之一),但占主导性、统摄性地位的依旧是古典自由主义,正是在同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碰撞与较量的过程中,才逐渐凸现出诸多通向唯物史观的“道口”。[1]基于未来的科学历史观,该文本昭示的是一种“进行时”的足迹,而非“完成时”的终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意义也不在于本体论上的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而恰恰是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基本座架的清晰化表达。本文继续跟随马克思对黑格尔有关王权与行政权问题的批判逻辑,从认知发生论的视角梳理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命意与主脉,这也是以往学界的稀注之处。

作者:
炎冰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