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有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在青年马克思思想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学界似乎已有定论,即他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重新颠倒了被黑格尔颠倒过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① 对此,我们在别处已经进行过否定性辨识,基本观点是:作为一部思想实验性作品,马克思的这种“颠倒逻辑”的再颠倒并非主观自觉,而是一个无意识的生发过程,当时马克思头脑中实存着诸多理论支援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只是其中之一),但占主导性、统摄性地位的依旧是古典自由主义,正是在同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碰撞与较量的过程中,才逐渐凸现出诸多通向唯物史观的“道口”。[1]基于未来的科学历史观,该文本昭示的是一种“进行时”的足迹,而非“完成时”的终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意义也不在于本体论上的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而恰恰是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基本座架的清晰化表达。本文继续跟随马克思对黑格尔有关王权与行政权问题的批判逻辑,从认知发生论的视角梳理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命意与主脉,这也是以往学界的稀注之处。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