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征地冲突调适化解机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征地冲突调适化解机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土地非农化征用倾向严重,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多方诱因加剧矛盾演化升级为农村征地冲突。通过完善农地制度、弱化冲突动力、转换政府角色等危机管理路径,构建出融合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内的科学有效的冲突事件预防与化解并重的危机管理体系,既可化解农村征地对抗性冲突,又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关键词】 土地征用; 社会冲突; 调适化解机制; 新型城镇化;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成果“农村征地对抗性冲突:内在形成机理及调适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YJC79019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诱因机会、形成机理及调适机制:农村征地冲突的经济学分析”(项目编号:201104174)阶段成果
引言: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将城镇化作为新一轮“造城运动”的手段,各地出现“新区热”、“园区热”、及“国家规划区热”有增无减的势头。由于农地产权安排缺陷、征地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农民在谈判中失去“话语权”,地方政府降低补偿倍数①,而且征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由县乡村三级基层政府掌握,通过层层克扣、拖欠、挪用等环节,大部分被各级政府和开发商拿走。据2005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在耕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民只得到土地收益的5 ~ 10%,村集体得到25 ~ 30%,村以上政府及部门得到60 ~ 70%,② 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有研究表明,1952 ~ 2002 年,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等原因,农民向社会无偿贡献的土地收益为5. 15 万亿元,按3%银行利率计算,相当无偿放弃26 万亿的土地财产权,而国家累计支付的土地征用费不超过1000 亿元。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因农地非农化专用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比例极高,媒体报道的农村征地冲突在数量、规模、程度上都有正向趋势( 见表1) 。而且,随着征地双方的非制度化行为推进,往往发生激烈的警农冲突,并可能上升为严重的群体性暴力对抗,可能引致更剧烈的社会动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城镇化加速发展与农村居民权益维护的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作者:
陈娥英;孟宏斌
作者单位: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