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实践、存在与审美

实践、存在与审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无论是旧实践派美学,还是各式各样的新实践美学,他们把美学的逻辑起点看做实践,实践恰恰不应该是美学的逻辑起点,因为实践只是主体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美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即我和世界的共在。基于实践概念,实践美学家们注定把审美与主体联系在一起,把审美看成是主体的自我欣赏或自我升华,相反,审美是存在的回归,从残缺的现实生存达到本源存在的唯一途径。另外,实践美学往往注重审美的证明,却缺乏审美的发现,发现和证明二者缺一不可,审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性的发现和体验活动。现象与表象的关系上,实践美学往往把审美当成主体性的一种表象,而主体性表象只是主体思维的一种表达,根本触及不了审美的本质,相反,审美的本质是一种现象,即一种呈现,这种呈现基于主体和世界的双向交流、对话。
【关键词】 实践; 存在; 审美; 表象; 现象;
引言:

【引言】实践概念是中国的实践美学派建构学说的基础,包括旧实践美学的代表李泽厚,以及从中分化的新实践美学的张玉能、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朱立元等,都是基于这样一个概念,来推演他们的体系。李泽厚认为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发生“自然的人化”,即内在自然的人化和外在自然的人化,由此,美和美感得以产生,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得到同一。可是以物质生产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显然面临重大问题,突出了审美的理性却忽略了非理性层面,突出了审美的现实性却忽略了超现实性,突出了审美的载体却忽视了精神性等。面对这样的困境,之后的实践美学,都力图避免这样的错误。张玉能先生否定了这样的一个狭隘的实践概念,认为“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感性的、能动的、对象性的改变世界和创造世界的、革命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形式。”[1]无独有偶,朱立元先生也批判了李泽厚的实践概念,他认为实践概念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还是在康德那里都不是狭隘的物质生产概念,而是与道德等精神相连的,并通过对早期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解读,赋予了实践一个存在论内涵。他说:“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时的实践是广义的人生实践,不仅包括作为基础性实践的物质生产劳动,还包括各种精神生产活动,包括艺术和审美活动。”[2]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旧实践美学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他们解决了旧实践美学的一部分问题,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对美学提出的要求。不过,他们依旧是从实践概念出发来建构新的美学。那么实践真的可以作为美学的逻辑起点吗?如果不能,应该以什么作为逻辑起点呢?

作者:
王欢欢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