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

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文化治理日益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本文分别从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文化治理的不同面孔进行初步分析,以便在理论上更好地理解文化治理。文化和文化治理往往具备政治的面孔,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化观念总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为阶级统治提供合法的意识形态支持。进入现代以后,文化治理的社会面孔越来越重要,并日渐渗透于社会的每一角落乃至意义和价值领域。如今,文化治理又日渐深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常常以其经济面孔示人。在实践中,文化治理的几幅面孔总是交融在一起,展现多样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文化治理各自所起的作用具有相似性,其实质都是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达致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 文化治理; 政治面孔; 社会面孔; 经济面孔; 文化发展;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0ZD&01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
引言:

【引言】文化治理日益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本尼特(Tony Bennett)认为,“如果把文化看作一系列历史特定制度形成的治理关系,目标是通过审美智性文化的形式、技术和规则的社会体系实现广大人口思想行为的转变,文化就会更加让人信服地构想”①。英国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也指出,“‘文化’这一观念,是在18世纪中后期作为管理人类思想与行为之缩略语而被创造命名的”②。因而文化往往包含着另一个暗含的意思,便是把人教化(或驯化)为容易治理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文明人”)。然而文化的这一含义往往被一些美学的修辞所包装,成为人们难以把握其实质的“虚假意识”。

作者:
吴理财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